你现在看到的这份书单,是我花了一个多月时间大量买书、从图书馆借书,期间试读了上百本书,才整理出了一份成事方法论书单。
实际上这份书单,是我根据成事的基本原则筛选出来的,它有一定的合理性,但更多的是一种摸索。为什么说是一种摸索?
因为它是我研读各种人物传记、访谈之后,分析起成事底层逻辑之后,摸着石头过河搭建的一个读书成事闭环,它主要分为四大部分,分别是目标制定、行动指南、反思复盘和自我完善。
用一张图来展示,它暂时长成这样子的:
上图中闭环的每个部分,我都选了六本书,总共24本。除了两三本比较难读之外,整体阅读难度在60-70分之间,应该说是相对好读的。下面我把它们都一一列出来:
一、目标制定
王阳明说,志不立,天下无可成之事。你若想做成一件事,或者立志在此生有所作为,不制定合理的目标,是很难的。实际上讲如何制定目标、如何定位的书很多,适合普通人阅读且真正能用上的很少。我选了以下六本:
- 《成功,动机与目标》(新版《如何达成目标》),格兰特·霍尔沃森
- 《只管去做》,邹小强
- 《定位:打造属于自己的职场人生》,村山升
- 《目标法则》,米奇·霍洛维茨
- 《我的人生样样稀松照样赢》,史考特·亚当斯
- 《卓有成效的管理者》,彼得·德鲁克
二、行动指南
有了目标,就要付诸行动。如何行动才能成事?前提是遵循比较科学和实用的方法。工具和方法固然重要,改变行动的思维更重要,菲什与两位同事合著的《改变》必读。我还选了几本关于阅读、工作、思考和习惯养成方法的好书:
- 《改变:问题形成和解决的原则》,瓦茨拉维克
- 《如何阅读一本书》,莫提默·艾德勒/查尔斯·范多伦
- 《掌控习惯》,詹姆斯·克利尔
- 《金字塔原理:思考、表达和解决问题的逻辑》,巴巴拉·明托
- 《原则》,瑞·达利欧
- 《深度工作》,卡尔·纽波特
三、反思复盘
有了行动还不行,懂怎么做是一回事,在实践中是否适用又是另一回事,因此还需要及时反思和复盘,纠正行动中的偏差和错误。这不仅仅是对事的复盘,还要对人心自省,因为一个人做成多少事没那么重要,重要的是他首先是一个好人。
- 《职业复盘:如何拥有喜欢又有价值的工作》,安晓辉
- 《反馈的力量》,塔玛拉·钱德勒
- 《娱乐至死》,尼尔·波兹曼
- 《奇特的一生》,格拉宁
- 《心:稻盛和夫的一生嘱托》,稻盛和夫
- 《曾国藩大传》,林乾/迟云飞
四、自我完善
虽然我们的目标是成事、成大事,但是做成一件事不是终点,而是要持续成事。因此,我们不能停止学习。除了不停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,还要持续培养好习惯、学会系统思考,向榜样学习,不断地完善自我。
- 《终身成长》,卡罗尔·德韦克
- 《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》,史蒂芬·柯维
- 《影响力》,罗伯特·西奥迪尼
- 《超越感觉:批判性思考指南》,文森特·鲁吉罗
- 《人类的群星闪耀时》,斯蒂芬·茨威格,舒昌善译本
- 《王阳明大传》,冈田武彦
书单列出来了,这24本书该怎样共读呢?
我计划在一年内读完,每月精读2-3本,视难易程度而定。也就是说,每本书大约分成10-15个部分细读,在成事研习社知识星球里布置共读作业。
我也参加共读,相当于一个领读人,跟所有人一样提交作业。
读每本书的第一件事,是去查找作者的信息,这一步极为重要。我安排每本书第一天的共读作业,都是全方位了解作者。毫不夸张地说,读一本前花一个小时从多个方面去了解作者都是值得的。
比如了解作者的个人背景,他的师承关系有哪些,他的学术共同体圈子有哪些人,他在这个领域处在什么样的位置,他写这本书的目的是反对谁或赞成谁。
还有作者的核心论点有哪些,他有哪些作品,这些著作之间又有什么关系,以及你在读的这本书在他所有著作中算不算他的代表作等,都是必须了解的。
另外,我每天布置的共读作业,是没有截止日期的。换句话说,你随时可以从第一本书开始读并提交作业,随到随读,也可以读到第十本之后再读一遍第二本。
这是异步共读,不一定非得很多人集中在某一个时间段内共读一本书。
我也会不限次数地回头阅读你的作业,并有选择地评论,比如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点,或者提出更好的阅读建议等。
我的作品: